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文化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进一步弘扬廉洁文化,厚植“贤文化”廉洁土壤,“贤城清风”设置“贤城清廉故事”栏目,将联合区史志办推出“奉贤廉洁人物”系列推文,通过讲述奉贤历史上清官廉吏的生平事迹,弘扬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的清风正气,推动形成廉荣贪耻、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
卫泾(1159-1226),字清叔,松江华亭(今奉贤区奉浦街道)人,后迁江苏昆山。淳熙十一年(1184)状元,“华亭鼎甲自泾始”(清乾隆《奉贤县志》)。历任秘书省正字、吏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位,历经孝宗、光宗、宁宗三朝。
卫泾:一身正气 金石坚贞
初出茅庐 不媚权贵
卫泾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卫季敏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在父亲的影响下,卫泾四兄弟先后都考中进士,卫泾更是在1184年金榜题名高中状元,被授予承事郎、添差(额外增添的差遣)镇东军签判。
按照惯例,状元签判期满后,“必通书宰相为谢”,即应给当朝宰相写信致谢,其背后的意思是要到宰相那里当面拜谢。但卫泾却不屑于这种做法,他认为给宰相写书信不是臣子应有的举动,于是就连信都没写。
主政的宰相为王淮,他对卫泾的做法非常不满,虽然当时已下诏命,但还是一直拖着不予召见。之后,卫泾天天等在六和塔下,苦苦等待了三个月,直到有一天遇到郑侨(郑侨刚被任命为吏部侍郎)说起这件事。郑侨入宫后当面质问王淮,王淮只好称差点忘了这件事。第二天,卫泾终于被召见,但只被任命为秘书省最低一级的官职——秘书省正字,负责校正典籍讹误。
佞倖渐肆 直言进谏
宋光宗赵惇是个出了名的“妻管严”,史书中用“妒悍”二字来形容宋光宗的皇后李氏。她离间赵惇与其父关系,导致父子二人后期关系极差。她妒悍残忍又喜揽权,玩弄朝权,宠信宦官,导致孝宗振兴王朝的大业在光宗手里逐步走向衰弱。
卫泾对此极为不满,绍熙二年(1191)三月,时任著作郎兼权司封郎官的他,满怀愤懑地写下《辛亥岁春雷应诏上封事》上奏朝廷。他写到:以天气现象来推论,臣子逼迫君王,妻子欺悔夫君,小人害君子,都是阴胜阳的证据。他恳请皇帝防患于未然,用亲身行动制止阴胜阳的行为。虽然书中卫泾是借着自然灾异之事提醒宋光宗,但其实就是在说奸臣和李后误国。结果显而易见,把持朝政的李后自然不会放过卫泾,他被贬为淮东、浙东二路提举常平茶盐。
开禧三年(1207)十一月,卫泾联合史弥远等人奏请诛韩侂胄,罢免右相陈自强。十二月卫泾官拜参知政事。韩侂胄被诛杀后,卫泾发现史弥远也专权用事,便提醒太子提防史弥远,结果太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史弥远。史弥远得知后用了各种手段,在嘉定元年(1208)六月免掉卫泾参知政事之职。
宝庆二年(1226)卫泾因病在家去世。宋理宗赵昀得知卫泾病逝消息,停止临朝听政一天以示哀悼,特赠“少师”,追封“秦国公”,谥号“文节”。
卫泾一生虽然经历坎坷,多次因言被贬,但他却始终敢于直谏。后来清代学者沈德潜称赞道:“其人之挺然独立,百折不回,有如金石之坚贞者,而《宋史》不为立传,可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