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贤城清廉故事】奉贤廉洁人物——何良俊
【信息来源:奉贤史志】  【信息时间:2023-07-31    【我要打印】  【关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文化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进一步弘扬廉洁文化,厚植“贤文化”廉洁土壤,“贤城清风”设置“贤城清廉故事”栏目,将联合区史志办推出“奉贤廉洁人物”系列推文,通过讲述奉贤历史上清官廉吏的生平事迹,弘扬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的清风正气,推动形成廉荣贪耻、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

何良俊

心怀济世 官卑尽职

何良俊(1506-1573),字元朗,号柘湖居士,松江华亭(今奉贤区柘林镇)人。与弟何良傅并称“两何”,当时人们把他们二人和“二陆”(陆机、陆云)相提并论。何良俊心怀济世之心,在打击倭寇与整顿吏治方面不遗余力。

位卑言轻 不忘国忧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近半百的何良俊因“宰相怜其才,拜南翰林孔目。”南翰林即南京翰林院。翰林院孔目级别连从九品都算不上,做的也都是些传达、文移、会计、簿书之类的杂事。他却没有因此消沉,而是抱着满腔的热情,多次以书信的方式上书当权者,为百姓发声。

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股不到百人规模的倭寇在我国江南地区烧杀抢掠,甚至一路杀到了南京城下。何良俊从家乡书信中听闻倭寇横行、烧杀抢掠,深感百姓受苦,而朝廷对抵御外侮并无良策,便上书署南京翰林院事、南京国子监祭酒王维桢,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应对之法。

明军官兵多次以绝对优势兵力试图围歼几十个人的倭寇,却屡尝败绩。明军士气一时跌落谷底。如何振作士气?何良俊认为要爱护士兵,加强后勤保障,要不然就算是李广再世也赢不了。同时他还指出,倭寇战术灵活,而朝廷的领兵者多在纸上谈兵死守阵法,不懂得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因此兵力上占尽优势依然溃败。

另外,他还多次以书信的方式建言献策,如《与涂任斋验封书》和《与都宪赵循斋书》中建议修筑柘林城,《与张西谷书》中提出加强南京城防以应对倭寇来犯等。

身处江湖 不忘国事

在南京任职的六年时间,何良俊提出了诸多利国利民的建议和措施,却鲜有当权者回应采纳,也让他发出了“仆数以策干诸公,而当事者以言为讳”的感慨。嘉靖三十七年(1558)春,心灰意冷的何良俊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去翰林院之职,寓居苏州。

何良俊虽然选择了雅致的隐匿市井生活,却依然关心着地方的政事。隆庆元年(1567),同为松江同乡的董传策复官吏部主事,北上路过苏州时顺路拜访何良俊。

董传策为人刚正,因上疏弹劾严嵩被贬谪,与何良俊志趣相投,二人聊着聊着便开始探讨选取官吏的用人之道。当时隆庆帝刚刚即位,他的前任嘉靖帝晚年一心寻求长生不老,再加上奸臣严嵩专权,结党营私,“久任法”执行不力,官员迁转过快的现象多有发生。尽管致仕多年且年过花甲,但何良俊对于当时官员“迁转过速”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何良俊向董传策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最为紧急重要之事,莫过于既要选对人,又要有足够的任期施政;第二,新人不了解地方状况,不适合直接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第三,吏部官员应该与社会上的士人和地方官吏多接触,以了解民情。董传策 “深以为然”,不过可惜的是他在吏部没多久便转任太仆少卿。

隆庆七年(1573),何良俊病逝,葬在何氏墓地,年六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