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贤城清廉故事】奉贤廉洁人物——杨城
【信息来源:奉贤史志】  【信息时间:2023-09-12    【我要打印】  【关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文化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为进一步弘扬廉洁文化,厚植“贤文化”廉洁土壤,“贤城清风”设置“贤城清廉故事”栏目,联合区史志办推出“奉贤廉洁人物”系列推文,通过讲述奉贤历史上清官廉吏的生平事迹,弘扬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的清风正气,推动形成廉荣贪耻、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

杨城:居官清廉  一心为民

杨城,字薇中,清松江府华亭县(今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人,是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举人,历任广东儋州知州和万州、崖州抚黎同知等职。任职期间心系百姓,体察冷暖,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巧拒礼金  克己奉公

杨城出任儋州知州,还未抵达儋州,下属便告诉他,按照以往的惯例,新任知州上任时,衙门里的书衙们会给新到任的知州送上白金三百六十两作为见面礼。此外,当地还有不成文的规矩,每年百姓们需向知州上奉白金(即银子)数百两,美其名曰“为民效劳的谢礼”。杨城来到衙门,书衙们立即上前热情相迎,并送上白金厚礼,杨城并未直接收受,反而询问书衙俸禄如何,何以能够献上如此大礼,书衙皆噤声不语。

为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杨城特地来到民间微服私访,目之所及尽是百姓清苦、草衣木食。他从儋州百姓口中得知日常生活已是艰辛,每年却仍需向衙门上缴不菲白金,本就已近饮水栖衡的生活更显雪上加霜,但又惮于衙门欺压,只能老老实实上交。 

百姓供奉的乃是安身立命之本钱,如何能收?虽然这对于新上任的杨城来说是一笔巨财,且是当地默然的惯例,但当官为民,一琴一鹤,不义之财万不能收。思虑良久,杨城下令免去了这两项收入,吏民大悦,老百姓口口相传“儋州来了个当官不为发财,一心只为百姓的好官”。

体察民情  造福百姓

杨城在崖州担任抚黎同知时,得悉原来的官员对黎民纳粮无定额,亦不给执照(即今日的发票),每粮一石或收银十余两又或收而复征,繁重的苛捐杂税给当地百姓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更滋生了官员的腐败行径。

看到下属官员对百姓疾苦无动于衷,视百姓缴纳的钱财为理所应当,甚有变本加厉之势,他怒斥当地官员,切不能做出劳民伤财、压榨百姓之事,清正廉洁乃为官之本,要把百姓安居乐业放在首位,不能让不切实际的纳粮标准与极不规范的赋税政策压垮百姓,造成民怨。杨城从源头抓起,随即行文立出标准,对黎民纳粮定额做出规定,并要求下属官员严格执行,重罚违反者。纳粮文书的出台,减轻了百姓负担,崖州百姓无不拍手叫好。杨城心系黎民,果决英明,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断绝了官员腐败的源头,切实造福当地百姓。

杨城热心崖州教化,看到崖州尚无学院,教育现状堪忧,他又报请上级,兴建学堂,当地文教事业得以发展。杨城得知凡充军到崖州者,多数死于水土不服,他遂向上呈报,对押送充军、医疗救治等给出建议并被采纳,充军者存活人数逐渐增多。

杨城是一位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清官、好官,为官一地便造福一方,当地百姓无不对这位勤政爱民的父母官赞不绝口。然而,杨城的刚正不阿也得罪了不少贪官污吏,他遂生退意,隐姓埋名回到故乡杨王村,远离官场纷争。在杨城老宅鼎盛时期,有钟、王、李、杨四大姓氏,但唯有杨城查不到后裔人士,或是为了保护家族不被仇家知晓、或是改名换姓后离开故居,其迁往何处亦无人知晓,但杨城清廉不阿的正直品格和拳拳为民之心不仅为当时当地百姓所爱戴,也为千秋后世所传颂。